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钻井固废华丽变身肥沃土壤
随着技术进步,1980年代以来,美国的一些钻井公司在钻井作业前期就在井场附近先构建好生物处理池,用木材锯木粉作为生物菌种培养载体,培养好生物菌种,将钻井作业的废弃钻井液渣泥,转移到生物处理池中进行修复处理。
不过,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此项技术在中国仍为空白。五年前,川庆钻探安检院成立专项课题研究小组,开发出了适合川渝地区特征的新型钻井固体废物微生物处理技术。
该项技术根据钻井固体废物的性质进行研发,通过钻井固体废物培养、筛选出适用的可降解菌种,再将菌种加入待处理的钻井固体废物中,再将一定体积的普通土壤与之混合,利用微生物极大的代谢多样性,将钻井固体废物中的绝大多数有机物降解成简单的无机物甚至是二氧化碳和水,石油类物质降解率达90%以上,实现无害化处理钻井固体废物。
荒地变身百亩蚕桑基地
昔日荒废的土地上,如今桑树苗成片,黄绿参半的桑叶,在秋风中飘扬。桑树地的对面一侧,荒地正在开垦,有待来年栽种。这是湖南省湘潭市柴塘村蚕桑基地所呈现的景象。
因地处锰矿地区,多年锰矿开采和废渣沉积,导致土壤重金属严重超标。再加上矿区水土流失,柴塘村6万多亩耕地中,有足足1万多亩遭殃。更严重的是,至少3000到4000亩土地,一直处于抛荒状态。
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上,粮食不能种,这片荒废的土地是否能找到新的用途?2013年5月,柴塘村的重金属土壤治理,迎来转型新契机。当时,研究重金属污染土地治理的省科技工作者,不断筛选重金属吸纳低的作物和吸附能力强的作物。经过研究发现,每棵桑树每年大约可从轻度污染土壤中吸附0.8毫克左右的重金属。
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实行PPP模式,以公司+农户的模式,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对农民的茧丝实行保底价收购,桑农一年纯收入在每亩3500至4000元,明显高于水稻种植收入,公司、农户双收益,既调整地方农业产业结构,又促进土地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同时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效益最大化。